青州旅游网
  • 首页
  • 旅游资讯
  • 青州文史
  • 景点
  • 美食
  • 娱乐
  • 住宿
  • 购物
  • 旅游攻略
  • 首页 > 富弼范仲淹唱和寄情怀

    富弼范仲淹唱和寄情怀

    作者: 青州旅游网
    来源: 网络转载
    已有2567人阅读
    发布日期:2019-07-13 14:28:38

    富弼、范仲淹和欧阳修这三位政治改革家、志同道合的好朋友,在京为官时,同心协力改革时弊,以图国强民富。三人遭贬后,他们一方面在各自所管辖的地方,尽最大努力为人民做好事,一方面时有书信往来,或以诗词唱和,互相勉励,等待时机再为朝廷效力,再图改革。

    志同道合 互相鼓励

    富弼知青州之始,几经筹措,安顿好了灾民。勤廉为政,调理好了州务。此时,富弼的心情稍微舒畅了一些,便提笔写了一首诗,抒发了他当时思进而难能的沉重心情,寄给了他的老上级、好朋友、时为邓州(或杭州)知州的范仲淹。

    范仲淹收到富弼的寄诗后,激情满怀,几年前在京都得到皇帝的重用,志同道合,共同致力于改革的一幕幕场景,又浮现在眼前。他沉吟良久,满怀深情地写了一首和诗,题为《依韵答青州富资政见寄》,寄给富弼。全诗如下:

    枢府当年日赞襄,隐然一柱在明堂。亲逢英主开前席,力与皇家正旧章。直道岂求安富贵,纯诚惟欲助清光。龚黄政事追千载,齐鲁风谣及万箱。伟望能令中国重,奇谋曾压北方强。故人待看调元后,乞取优游老洛阳。

    范仲淹的这首唱和诗,是依富诗所用的韵部而写成的。题中的富资政,即富弼,因富弼以资政殿学士加给事中知青州,此处以职代名。

    诗的前六句赞扬富弼在宋廷中是“隐然一柱”的栋梁,他曾在枢密院任枢密副使,得到皇帝重用,他公正忠诚,努力整顿朝政,从不贪图个人的名誉和富贵,一片忠心,为建立清明的政治而不遗余力。第七八两句赞扬富弼在青州的政绩。龚遂和黄霸是西汉时的官吏,为官宽明,后世把“龚、黄”做为循吏的代表。这两句是把富弼在青州所做出的政绩比龚遂和黄霸。第九第十两句是赞扬富弼在外交方面的功绩。富弼曾出使契丹,不辱使命,据理力争,坚不割地,维护了宋王朝的尊严。诗的最后两句是对富弼的殷切期望。待(富弼)重新掌握政柄,把天下治理好以后,那时(你)才可以要求退居故乡、“优游”洛阳……

    这首诗,有赞扬,有鼓励,有期望,表达了范、富等人并没有因为政治上遭到挫折而灰心丧志,他们还在执着热切地追求,时刻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努力。

    范仲淹的这种激情,他知青州时,又在《游石子涧》诗中唱响了“彦国(富弼字)才如谢安石,他时此处是东山”的铿锵昂扬之音!

    富弼与《青社赈济录》

    富弼知青州期间,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,其中最让他引以为自豪的是赈灾救民,救活灾民50余万人。据清光绪《益都县图志》记载:他对自己出使契丹不辱使命不以为然,“而青社救荒则喜对客言之,以为贤于中书二十四考……”

    据史料记载,这次大水灾发生在皇祐元年(1049)二月。富弼在青州实施救荒赈灾的文牍记录,题称《青社赈济录》。青社,是青州的代称。“中书二十四考”,一般是指久居高官的意思。富弼为什么把青州赈灾看得比久居高官还要重得多呢?这是因为,一是富弼这次救灾,救活的人数众多;二是他改变了过去赈济之法,成效特别显著,是他的得意作为。

    富弼青州赈灾的措施是什么呢?

    其一,全州发动,分散救济。这样改变了以前“聚民城郭”,“疫疾”“蹈藉”粥不及时的弊端,“散处其人,以便薪水”,救灾成效极好。其二,民粟官廪,财力广泛。“弼劝所部民出粟,益以官廪,得公私庐舍十余万区”,广其地,尽其力,所以能使流民安住就食。其三,大小官吏,全部用力。富弼对州中的大小官吏,不管是“前资、待缺”,还是“寄居者”,都“赋以禄”,派他们分赴流民聚集的地方,督促安置工作,并“书其劳”,待“他日为奏请受赏”,他还每隔五日派人持酒肉去慰劳,因为“出于至诚”,所以“人人为尽力”。其四,开放山泽,供民取用。富弼指令所属各州县,“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,听流民擅取”。因为当时正值春天,山野田间林木菜蔬正长,所以流民便之。其五,募民为兵,以兵代赈。身为安抚使的富弼,选拔流民中之强壮者,招募一万人为兵,指挥教以武技,分派到青、莱等七州去。这样既解决了灾民问题,又加强了国防力量。其六,建立义冢,埋葬尸体。流民有死亡者,便以大冢安葬,称为“丛冢”,富弼并亲写祭文悼念。这样,既解决了死者家属的困难,又避免了尸体腐烂,瘟疫流行。

    而最为重要的一条,是富弼一心为民、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格。因为“庆历新政”失败不久,所以救灾一开始,有些好心人就劝他不要多管这些事,说:“此非弭谤自全之计也。”意思是说,收容这么多灾民,一旦弄不好,就会成为反对派攻击的口实。富弼坚定地回答:“我不能只顾个人安危,不救几十万人的生命啊!”待救灾结束后,皇帝对富弼青州赈济的成绩大加赞赏,派使臣前来褒赏。富弼对皇帝的奖励一概辞受,并让使臣转告皇帝:“恤灾赈乏,臣之职也!”

    《宋史》在“艺文”中著录《青社赈济录》时,著录之名为《救济流民经画事件》,加“经画”二字,突出了富弼在赈灾中殚精竭虑、精心谋划的良苦用心。富弼青州救灾事件在朝野引起了轰动,所以《宋史》在《富弼传》中作了浓墨重彩的记述。文中详细记述了青州赈灾的方法、效果及其意义。实际上,直至明清时,很多地方仍大体沿用了富弼的赈济方法。

    范公手书《伯夷颂》

    现苏州市博物馆里还珍藏着一件范仲淹的《伯夷颂》小楷手书及其碑刻。这份《伯夷颂》手迹,是范仲淹知青州时在青州官署书写的,是他留给世人的一份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。

    皇祐三年(1051年)十一月,官为京西转运使的苏才翁,深服范仲淹楷法之妙,请范仲淹写《乾卦》。范仲淹推说《乾卦》字多,自己眼力不行,而特意在黄素绢上小楷恭书了唐代韩愈写的《伯夷颂》,寄给苏才翁,并附言说:“示意写黄素,为《乾卦》字多,眼力不逮,且写《伯夷颂》上呈。此中寒甚,前面笔冻,欲重写,又恐因循。书札亦要切磋。未是处,无惜见教。”

    范仲淹为什么在逝世半年前小楷恭书《伯夷颂》呢?这是因为,范仲淹一生崇尚节义,“特立独行,穷天地,亘万世”,也展现他抑制奸臣贼子的凛然正气。《伯夷颂》手书是范仲淹留在世上的“夕阳无限好”的辉煌一照,这与他的整顿吏治的改革精神是完全一致的,“其有功于世教大矣”!当时,人们称伯夷之行、韩愈之文、范公之墨为“三绝”之宝。

    范仲淹小楷恭书的《伯夷颂》,还有两件事让后人惊叹不已。

    一是题跋甚多。范公将《伯夷颂》寄给苏才翁之后,继而朝廷重臣文彦博、杜衍、富弼和晏殊等都有题跋。再后,人们更是纷纷而题,历代不断。作题跋的人,有皇帝、宰相,也有平民百姓;有赵孟頫、王世贞等书法大家,也有一般官吏;有忠臣,也有佞子……题跋者一二百人。

    题跋的内容也相当丰富,有赞颂,有评析,有叙述经过,还有的只题名记。题跋始自北宋,一直延续到清光绪年间。一人书法,留有如此多的题跋者,实为罕见。

    二是存世多折。从范公书写《伯夷颂》传于今,其间几次失而复得,一波三折。北宋亡后,落于秦桧,又转贾似道。南宋亡,流于北方。元代,李侯戡为部侍郎,得之宝藏文府。后来李为两淮转运使,谒范公祠下,感于公德,把《伯夷颂》真迹归于范氏后人。明初,苏州义庄、范祠遭兵燹,料卷难存,然范公之十代孙天倪竟得之于军寨中。之后,范氏后人不守,范公手书流入王世贞之当铺中,王授儿辈不取价送还。未久复失,为云间守朱勋追得,复归范祠中。清代,义庄又遭兵乱,范公手书又失,同治三年(1864年),范公二十五世孙范学炳访得某氏珍藏《伯夷颂》帖,系乾隆年间原拓,便购得收入义庄。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范公二十六代孙刻石,砌于岁寒堂壁,范公手泽得以保存。

    来源:《潍坊晚报》    作者:张景孔

    推荐资讯
    网友评价

    点评内容

    请输入留言内容!
    旅游攻略
    站点信息
    平台建站时间: 2017-08-08
    旅游资讯总计: 3565
    旅游攻略总计: 155
    商家入驻总计: 630
    推荐景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