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州旅游网
  • 首页
  • 旅游资讯
  • 青州文史
  • 景点
  • 美食
  • 娱乐
  • 住宿
  • 购物
  • 旅游攻略
  • 首页 > 赵秉忠状元卷背后的故事

    赵秉忠状元卷背后的故事

    作者: 青州旅游网
    来源: 网络转载
    已有4943人阅读
    发布日期:2019-03-31 09:24:54

    赵秉忠究竟出生于何地?这个问题尚待考证。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,赵秉忠父亲赵禧,为太学生,曾任过山西太原府文水县丞。后来赵禧辞官,赵秉忠跟随其父回到青州。从此推测,赵秉忠似乎是出生于山西文水县。明代官员异地任职,一般数年不回家一次,赵秉忠不可能在青州出生后,其母再带他远赴山西和父亲团聚。

    从目前史料介绍可知,赵秉忠(1573-1626年),字季卿,号山其阳,明青州府益都县(今青州市)郑母村人。《赵氏族谱》载,赵家的始祖为赵谨,赵谨生一子赵英,赵英生一子赵绅。赵绅生一子赵通,为赵秉忠祖父。以上皆为单传。赵通生二子——赵禧、赵祉。赵禧生四子——赵秉正、赵秉公、赵秉直、赵秉忠。赵秉忠排行老四。

    赵秉忠自幼跟随其父,天资聪敏,从小深受其父熏陶。赵禧为官清正廉洁,宽厚爱民。当地发生灾荒,饥民甚多,“露骸枕野”“暴骨如阜”。赵禧见后,立即“遣人持箕掩插,痊骼无算”。其费用全由自身俸禄支付。由于赵禧的行为,所以辞官离任之时,当地百姓万人哭泣送行,并供奉他的画像。《赵氏族谱》记载:赵禧年幼时外出,“见遗金,于道守不去,俟其人至,还之。”赵禧曾经在青州城遇见一个被官府严刑拷打待毙的人,顿生恻隐之心,把他安置在弥陀寺,为其治疗伤病,救活了这个人。这个人非常感激,问赵禧姓名,赵禧避而不答。通过此事,赵禧撰一副对联“暗里分明如秉烛,寸中检点莫欺天”来勉励自己。

    赵秉忠随父亲回到青州后,万历二十一年(1593年)当地发生大饥荒,饥民遍野,粮价到了“斗粟千钱”,赵禧立即拿出家中的粮食,设粥棚赈济灾民。可见一个孩子品质的形成,与家庭的言传身教是有很大关系的。

    1983年初赵秉忠的第十三代孙赵焕彬,将状元卷捐给了国家。自从状元卷出世后,关于研究状元卷和赵秉忠身世的文字,汗牛充栋,但翻阅这些史料时,发现不少谬误,甚至是自相矛盾,在状元卷的背后,存在着一些罕为人知的历史真相。

    赵秉忠的状元卷是世上唯一一份状元卷真迹吗?当然不是。在台北的故宫里,还有几份清代状元卷真迹。只能说赵秉忠状元卷是目前发现的,唯一一份明代的状元卷。那么问题来了,在整个大明朝,对档案的分类管理工作,可以说是所有王朝里最为严密的,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明代资料不过三千多份,那么明朝其它的状元卷和档案去哪里了?很多资料解释是毁于战火,甚至有人言之凿凿地说,是李自成进京后,将明朝历朝档案付之一炬。

    那么我们就来研究下明朝的档案管理。由于明初统治者的重视,上至中央下及各级地方政府都对档案收贮、保管工作十分重视。明朝中央设立了多处功能不同的档案机构,同时地方各级档案机构也普遍设立,并有严密的防护措施。各级档案机构在各级衙署建制中的建筑位置十分重要。明代的档案管理工作采取分层进行、逐级负责制,各机构具有相对的独立性,又具联系性,其隶属人员构成体系明晰。明代档案机构的设置与管理,说明明代的档案保管工作已普遍、系统地开展起来,并受到普遍重视。

    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朱元璋选中南京玄武湖作为明朝中央政府黄册的存放地,建后湖黄册库(相当于如今的中央档案馆)。从此明朝重要档案,皆存放于此。在明朝末期,李自成在进入北京之前,档案已经从北京转运到南京存放。那么明朝档案去哪了?我们查询到《中国档案报》一篇文章,基本上能还原一些历史真相。

   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保存着明清两朝的历史档案。清朝档案虽然经过天灾人祸有过大量的损失,但现存仍有1000余万件,而明朝与清朝在统治时间上相差无几,按时间推算,明朝档案的数量应该不少于清朝档案,但明朝档案现存仅有3000余件。在1644年清朝入主北京时,并未接收到明朝保存在紫禁城内的中央政府历史档案。如此巨量的明朝档案,在紫禁城内竟消失得无影无踪,它到底去了何处?这是一个长期困扰人们的谜团。 如今,一件顺治十六年(1659年)四月二十二日,工部尚书孙塔的满文奏折,道出了明朝档案去处的原委,让这个谜团的答案水落石出。该文称,顺治十三年(1656年),据江南(省)民人赵泉呈称,江南有一湖名后湖,湖上有百余间库房,为明时盖造,里面都是楠木、杉木,并有留下的档子及无用之纸,因久遭风雨,损坏甚重,皇帝正盖宫殿,需用木植甚多,将木植运京,都可使用。库中所留无用之纸,已拿出卖了等语。文中所说的后湖,即现在南京的玄武湖,当时在江苏江宁县北,又名练湖,湖中有新洲、旧洲等洲,明朝政府于洲上盖黄册库,贮存天下图籍。工部尚书孙塔议称,此库内所存档子,有有用者,亦有未记何事者,此库应否拆毁,请皇上降旨江南总督郎廷佐,查明具奏等语。郎廷佐奉旨派布政使往查后奏称,后湖库房内所存明朝档案,曾分与总兵官、武官变价制造兵器。各库所存木植小,不能用,应否将木植截短,运往京城用,应视部议等语。工部尚书孙塔议奏,今值修理奉先殿、海子旧衙门之时,既然急用楠木、杉木,请派工部章京、笔帖式,会同江南总督,将库房全部拆毁,木植运往京城,于施工之处接济使用,将无用档子、砖瓦卖出,得银用于拆运等项等语。顺治朱批:“依议行。”于是工部遵旨遣员,除将万历十年至崇祯五年的档子库交与江南布政使看守外,将无用档子共555530斤卖出,得银16065两9钱。这是工部尚书孙塔所奏卖出的第一笔档案数量,随后又奏三笔:顺治十三年(1656年)十一月,江南提督关学忠卖档子800担,其中给火药局外官杜秀25担,制造火箭12500支。此外,剩余之纸775担,卖银3725两,补给该标甲兵制造盔、弓箭等物;顺治十四年(1657年)三月,靖南王耿继茂奏请制作马褂、盆、桶,拟领无用档子10000担;顺治十五年(1658年)二月,总漕蔡士英奏请动用无用之档4300担,实得银12914两7钱,用于制造军械、火药等项。此前即曾将此档分与总兵官、武官变价制造兵器。从上述可知,明朝档案是在崇祯五年(1623年)之后,由北京运至南京,贮存于后湖上的百间库房内,到了顺治时期,为了筹措军费,经皇上批准,将其卖出四笔,总重量共2065530斤,所得银两充当军费,制作军需品,而这并非明朝档案的全部。每件档案的重量不一,以5件档案重1斤粗算,所卖档案应有1000余万件,这与现在保存的清朝档案总量相当。

    明朝档案的南迁是为了明朝政府南迁做准备的。在崇祯元年(1628年),陕西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。从万历经天启,直至崇祯元年的几十年里,陕西地区连年灾荒,饥民如潮,灾民揭竿而起是必然的。虽然明朝政府对农民起义进行了残酷的镇压,但起义队伍因灾民不断加入而日益壮大,起义之火很快燃到了山西。在崇祯四年(1631年),起义队伍已达河南及京城以南地区,明朝政府倾全力剿杀,但节节失败,随后起义大军转战湖广、四川等地,起义烈火燃遍了大半个中国,明朝统治已危在旦夕。在关外,后金统一了蒙古和黑龙江流域后,力量日益强大,时刻准备夺取明朝统治全国的政权,在其后数年间,多次派大军侵犯河北、山东等地,大肆掠夺人口、财物、牲畜,甚至兵临北京城下,明朝统治已摇摇欲坠。面对东西两面的夹击,崇祯开始与臣子们商讨政府南迁之事。最后,李自成起义大军攻破京城,南迁计划破产,明朝政权灭亡。虽然明朝档案躲过了北京的战火,可它终究没能逃过被卖掉的命运。可以栩栩如生还原明朝兴衰史的瑰宝竟如此轻易地被卖掉流落民间,让我们无限痛惜。与此同时,我们也无比庆幸清朝档案的九死一生,如今,它静静地珍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代化库房里,默默地为中华民族的复兴,发挥着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。

    从此可以看出,明代其它科考状元卷不是毁于战火,而是被当废纸卖掉了。而关于赵秉忠最后一次辞职的时间,资料也多有谬误。

    从网上百度百科“赵秉忠”中以及其它史料中,是这样描述赵秉忠的:晚明状元、政治家。官至礼部尚书。赵秉忠生于神宗万历元年(1573年),十五岁补府学生。万历二十六年(1598年)一甲第一名进士(状元)。授翰林院修撰。历任侍读学士、礼部侍郎,官至礼部尚书。熹宗天启二年(1622年)被黄尊素弹劾去职。天启六年(1626年)去世。思宗崇祯三年(1630年)追复原官,赠太子太保,赐祭葬。按此段史料记载,赵秉忠最后一次辞职归乡,应是天启二年。从天启二年到天启六年赵秉忠去世,没有赵秉忠再次回京复职的记载。

    但我们同时也看到在有些报刊发表的文章和青州有些史志作者,是这样写得:天启四年(1624),太监魏忠贤乱政,东林党人、大臣杨涟弹劾其24大罪状。魏忠贤听说杨涟的奏疏出自赵秉忠门人缪昌期之手,数次当面责问,赵秉忠不为置辩。第二年,杨涟、左光斗等遭惨害卒于狱中。看到国是日非,赵秉忠多次上书请求致仕。皇帝批准了他的辞呈,加官为礼部尚书,派驿官护送回家。赵秉忠虽然致仕在家,却未得安宁,又遭到了魏忠贤爪牙邱兆麟的弹劾,蒙受了不白之冤。

    那么赵秉忠到底是哪一年辞职回到青州的哪?这就成了一个历史谜团。经反复研究,前者引用的资料是《明史·列传第一百三十三·黄尊素传》,而后者是根据《青州府志》推出的时间。《明史》中是这样记载的:黄尊素,字真长,余姚人。万历四十四年进士。除宁国推官,精敏强执。 天启二年,擢御史,谒假归。明年冬还朝,疏请召还余懋衡、曹于汴、刘宗周、周洪谟、王纪、邹元标、冯从吾,而劾尚书赵秉忠、侍郎牛应元、通政丁启睿顽钝。秉忠、应元俱引去。而后者引用《益都县图志·列传》三十六载: “忠贤语侵秉忠,秉忠不为辩,忠贤愈恨之,屡谮于上前。” 假如赵秉忠天启二年就去职,根本就不会有魏忠贤责问一说。经仔细研究,《明史》中说的天启二年,只是黄尊苏升任御史时间,后面弹劾赵秉忠时间,并未明确指出。所以百度引用赵秉忠去职时间,应该是错误的。根据史料推测,赵秉忠于天启五年辞官归乡,天启六年去世,应该是正确的。

    明代赵秉忠状元卷从横空出世,到今天已经过了四百多年。许多的史料模糊不清,也在所难免。2017年夏天,为了撰写历史小说《状元卷传奇》我第一次走进了赵秉忠的故居——青州郑母村,并现场采访了状元卷捐献者赵焕彬的儿子赵继光先生。状元赵秉忠的故居早已荒废,只余了一堵长约十米左右的残破青砖墙和几方房屋地基,被绿树野草覆盖着。故居象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,在静静聆听着岁月变迁的天籁之声,无言地诉说着状元卷历经沧海桑田的传奇。

    捐献状元卷的赵焕彬先生早已故去,他唯一在世的孩子赵继光先生也七十多岁高龄了,是赵氏家族的二十一世孙 。赵继光先生带着我们参观了状元故居遗迹,向我们讲述了四百多年来,赵家一代代先人保护传承状元卷的经历。1942年,山东天灾,郑母颗粒无收,他的父母带着两三岁的姐姐哥哥闯关东,把状元卷包在破袄里和被子打成卷,背在身上,一刻不敢离开。那时正是日本鬼子侵华时期,关外也遭受着日本铁蹄的蹂躏,兵荒马乱,民不聊生,姐姐哥哥贫病交加,饿死他乡。1945年日本投降后,他父亲才带着状元卷回到了家乡。1960年,正是共和国三年困难时期,天灾人祸,饿殍遍野,他的父亲背着状元卷,独自一人,二闯关东,流浪到黑龙江一家林场,当了搬木工,状元卷就卷在破袄里当枕头。文革期间,破四旧,凡是老东西,通通烧光砸光,状元卷也在四旧之列,他的父亲就把状元卷藏在抽屉底下。一次他的母亲因为阴天不好生火做饭,想起抽屉里有个老纸卷子挺好生火,就拿出来,刚要点火,被父亲回来撞见,急忙上前一把抢了出来……

    我们听着赵继光先生的介绍,跟随着他的脚步,在荒芜的遗迹前瞻仰,正午的阳光,正透过树枝间隙,斑斑点点地洒落到状元故居的残破砖墙上,四百多年的岁月,让这里的每一块砖,都长满了传奇的故事。我们恍惚看到,一个高大的身影,从这里起身,风尘仆仆地一路走出青州,一步一步走进了大明王朝的政治中心,走进了浩瀚无垠的悠悠历史……


    推荐资讯
    网友评价

    点评内容

    请输入留言内容!
    旅游攻略
    站点信息
    平台建站时间: 2017-08-08
    旅游资讯总计: 3574
    旅游攻略总计: 155
    商家入驻总计: 630
    推荐景点